当M2增速低位运行 银行还能不能更“卷”?
来源:
中国产经观察
日期:2025-08-28 09:43:41
点击:67951
一、从总量看“稳”——M2的8.8%是一道坎
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7月末广义货币(M2)余额329.94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%,这是继2024年6月达到历史最低6.2%后,2025年连续第三个月运行在8.5%—9%的窄幅区间。这一水平既高于2024年同期7.6%的低谷,又明显低于2020—2022年两位数的高增阶段,标志着货币供给正式告别“高速扩张”时代,进入“稳态增长”新阶段。对商业银行而言,这意味着:
1.负债端:财政存款“搬家”与居民定期“固化”并存
今年前7个月,财政性存款净下降6700亿元,直接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,带动M1—M2剪刀差收窄,却并未改变居民定期存款占比升至52%的新高。对银行而言,财政拨付带来低成本对公活期增量有限,而居民“定转活”动力不足,负债综合成本仅小幅下行3个基点。
2.资产端:信贷“财政化”与债券“配置化”并行
专项债前置发行使银行在一级市场被动增持政府债券1.8万亿元,占新增资产的34%;与此同时,对公中长期贷款虽多增,但利率已降至3.4%—3.6%,按揭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探3.55%。资产收益率的下行速度显著快于负债成本的改善。
3.派生渠道:货币乘数走低,信用扩张“财政依赖”
M2增速回升主要依赖财政投放与政策性银行“准QE”,传统存贷派生贡献占比由2020年的75%降至55%。货币乘数从2021年的7.2倍降至5.6倍,意味着每1元基础货币撬动的信用规模减少,银行传统“吃利差”空间被双向挤压。
二、从结构看“变”——居民缩表、企业扩表、票据冲量的风险
1.居民部门“缩短期、加长期”。前七个月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1.06万亿元。对应的是房地产销售边际回暖与按揭需求回升。商业银行需警惕,按揭利率下限已全面取消,2025年7月全国首套平均利率3.55%,再下探空间极小,息差保护垫消失。若后续销售数据不及预期,提前还款潮可能卷土重来,直接冲击银行久期管理。
2.企业端“短多长少、票据冲量”。短期贷款同比多增3.75万亿元,票据融资8247亿元,而中长期贷款仅同比多增6.91万亿元。票据资产具有低资本占用、低利率特征,银行用其“冲量”虽可短暂美化信贷规模,但极易在监管窗口指导下面临回表压力。
3. 非银机构贷款增加2357亿元,折射出理财回表、保险协议存款等高息负债再现。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将被动抬升,挤压净息差。
三、从价格看“松”——1.45%的拆息打开新一轮利率曲线陡峭化空间
7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1.45%,质押式回购利率1.46%,分别比上月再降1个、4个基点,且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36个基点,货币市场宽松有三大驱动。
1.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持续“地量”投放,资金缺口由财政支出、非银存款自然回补,银行超储率维持在2%左右;
2.7月财政性存款增加2.02万亿元,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,意味着财政支出后置,8—9月将集中投放,银行间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;
3.跨境人民币资金净流入:7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1.57万亿元,直接投资净流入0.42万亿元,形成基础货币被动投放。
对商业银行而言,低利率环境带来双重考验:一是资产端,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平均利率已降至3.8%,部分优质央企中长期贷款利率下探3.2%,利差持续收窄;二是负债端,虽然货币市场利率下行,但居民定期存款加权成本仍高达2.4%,活期占比下降至35%以下,整体负债成本刚性难降。
未来可能出现“贷款利率曲线陡峭化”,短端继续低位,长端因财政发债、地方专项债集中供给而上行,银行若不提前锁定中长期资产,息差将二次承压。
四、商业银行的三条应对路径
(一)负债重构:从“拉存款”到“管流量”
强化支付结算、代发工资、政务服务等核心场景,沉淀低成本活期资金;用同业存单、大额存单替代结构性存款,降低负债端利率刚性;通过“跨境双向资金池”帮助跨国企业归集境内外资金,获取低息外币存款(7月末外存款余额1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20%)。
(二)资产摆布:从“规模导向”到“久期管理”
针对票据冲量风险,建立“票贷转换”机制:当票据贴现利率低于同业存单利率50bp以上时,自动触发回表信贷;提前布局绿色、普惠、科创等贴息政策领域,锁定3—5年中长期资产,对冲息差下行;在地方专项债密集发行期,加大债券承销与分销,用债券投资收益弥补贷款收益缺口。
(三)资本与风险:从“被动补充”到“主动腾挪”
推广永续债、二级资本债“滚动发行+利率互换”组合,降低资本补充成本;利用央行“碳减排支持工具”再贷款,实现风险权重100%向50%的转换,释放资本占用;通过资产证券化(ABS)把按揭、汽车贷款出表,同步实现资本节约与流动性改善。
五、银行需要一场“资产负债表革命”
2025年7月的金融数据看似波澜不惊,实则蕴含深刻转折:M2的8.8%标志着货币供给进入“稳态”,拆息的1.45%意味着货币市场进入“新常态”。商业银行如果仍沿用“高息揽储—低息放贷—规模扩张”的旧范式,净息差将迅速滑向1.5%以下,ROE跌破10%。唯有通过负债重构、资产摆布、资本腾挪“三位一体”的资产负债表革命,才能在低利率、稳货币的新阶段守住盈利底线,穿越周期,行稳致远。(建行文山分行 高治钧)
编辑 | 王宇